当前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招生院校

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于招生院校一定都很关心,今天学历无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阳光学院是几本呢?

阳光学院属于二本院校。

阳光学院(Yango University)位于 福建省福州市 ,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

学院创建于2001年,时名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为 独立学院 ;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阳光学院。2020年成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

截止2021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

人才培养

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工作化、工作课程化”“名师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项目,真题真做真实战,让学生学做合一、学有所用,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协同育人。

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学生选择的发展方向,按考研升学、就业创业两大赛道为每位学子配备优秀在读硕士生和行业精英作为专属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全程帮扶指导,从源头上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学校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福建省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全省同类高校唯一)等荣誉,连续两年蝉联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上屡创佳。近年来,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近400项。

截止2021年7月,学院现有9个二级学院,39个 本科专业 。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任教师637人。拥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改扰行“3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7人。

学科建设

据2021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学校2个学科入选省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名单,2个学科入选省应用型学科培育名

附:阳光学院2021年在全国录取分数线

说明:暂未查询到阳光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以下提供该校2021年投档分数线,在招生生源稳定的情况下,投档线和和录取最低分基本上差不多。

2021年阳光学院普本专业录取进程

例如:福建省本科,物理组出档最高分500分,出档最低分423。历史组出档最高分498,出档最低分467。

江苏省本科,物理组出档最高分出档433分,最低分425分。历史组出档最高分492分,出档最低分480分。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 2021年教育部批准阳光学院与法国高等管理学院(ISG)合作举办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教育项目,同年,阳光学院与 马来西亚 博特拉大学共建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福建省阳光学院博士研究生联合办学中心。学校分别与 英国考文垂大学 、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德国巴特洪内夫国际应用技术大学、瑞士工商酒店管理学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等多所国外大学合作开展“3+1”“2+2”双学士学位和本硕连读的留学项目;与日本广岛大学开展课程合作项目;与台湾逢甲大学、世新大学、铭传大学、高雄科技大学等多所 台湾地区 高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选派师生赴台研修访学。  随着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步李掘伐的加快,阳光学院现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学术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

阳光控股投资建设福州人工智能教育科技核哗产业园,并大力扶持学校现代科技类学科发展。

学校与星网锐捷、阳光城、阳光幼教集团等共建产业学院,合办学前教育、酒店管理、 土木工程 等数十个专业,共建前沿实验室,共享企业专业人才(名校博士),导入企业课程,学生优先享有企业提供的高起点实习、就业平台。

学校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中国人保 、网龙、名筑建工、新华都等130多家单位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学生能力培养紧密贴合市场需求。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地1个: 数字经济 研究中心;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土木工程智能监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中心、大数据商务智能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闽台乡土文化与社区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商务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实验室。

科研成果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2019-2021连续三年,  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蝉联全国民办高校前3 ,2020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数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福建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研究中心项目立项数居全省本科高校第9全省民办高校第1。201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8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2019年应用经济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与 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 并列全国第19。2019-2021年  发表SCI、SSCI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二:“吃青春饭”的大学专业有哪些?


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如今高考过后,专业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决策,那么,哪些专业是“吃青春饭”的呢,我来给大家汇总一下。

1、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淘汰也会很快。目前,大部分IT事业的从业者黄金年毁冲龄是二十六岁左右,三十岁以前,国内软件开发者年龄普遍在兆余携毕族伏业生到三十岁。如果过了三十五岁没进入管理层,就只能选择换岗位。这个行业和医生一样,活到老,学到老,一旦到达年龄而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很容易被超越,而且在思维上也是不能跟年轻人相提并论。

2、 空乘专业:空乘专业算是高收入的专业了,一般专科生多一些,本科会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招聘。空姐和空少很少有年龄很大的人当,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年纪大了一般都要退下来,做后勤或转行。

三:哪些道理是高考之后的那段时间里你才明白的? - 百度...


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高考之后,肯定就是进入大学念书啦!不过,从高中进入大学,再从大学毕业到踏入社扰简会近二十年,我觉得以下两个道理是我近几年才渐渐明白的:

第一,大学里学到的是什么知识并不重要,但是学会如何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总是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书本知识陈旧,学术理论教条化是出了名裤李袭的。所以,如果你没有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出了校门以后,你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这就是大学里面为什么教授们都要学生学会写论文,为的就是要他们学会如何搜集,查找和归纳信息,如何分析各类数据并得出结论,如何用合适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等等。而这些,都是自我学习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大学里面学的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但念书的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企业做*营销,所以学校更不会有*营销这个科目,因此我之前在校园里对*营销这个行业是一无所知的。而我大学毕业后因为机缘巧合所从事的这个Telemarketing的行业,完全是靠自己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接着慢慢梳理,总结并把这些*营销的技巧整理成一套成体系的培训方案,然后再教给自己的*团队传承下去。

第二,一定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并给自己的人生设立目标。大学和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老师会一天到晚盯在你*后面让你成天念书了。尤其是国内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严进宽出型的。于是,对自己没有任何规划的人进入大学后就会开始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就这样,大学四年,一晃而过,他们最后啥也没学到。相反,那些一进入大学就准备将来要考研或出国留学深造,或自己创业的人,哪怕没有老师管着,也会自己每晚去图书馆挑灯夜读,或是去外面念托福,GRE,GMAT班,又胡兄或者是早早的去一些企业实习或参加一些行业聚会,为自己创业做准备。而这些人,通常最后都能得偿所愿。所以,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希望作为过来人的我给大家提的这些醒能对大家真正有所帮助。毕竟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

关注公号“小琦的天空”!实录故事,职场随笔,情感鸡汤,总有一款适合你!

四: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1、全国本科专业达六百多种,共碧神棚分为悔则12大学科门类,理科好的男生适合学理工类专业,数学好的男生适合学经济类专业,记忆力强的男生可以学法学类专业,性格沉稳善于沟通的男生适合学管理学类专业。 2、在理学门类中,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都是比较不错的,都很适合男生学。理学专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基础,大学学的知识主要偏重学科理论,更适合在毕业以后考研或继续深造,等到研究生阶段再细分方向。对于没瞎亮想好从事什么行业的男生来说,选数学专业再考研是比较明智的。 3、在工学门类中,车辆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很好,适合男生学。工学类专业是就业率比较高的一类专业,它与理学类专业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工学类专业更注重实践与应用,专业技术含量较高。 4、在经管类专业当中,最适合男生学的是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这些专业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对大家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 5、在法学类专业当中,报考最热门的就是法学专业。男生数理化不好可以学法学,但是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并且喜欢学法律,否则不建议报考该专业。此外,在法学门类里社会学、监狱学等专业都比较适合男生学。

五:大学生读研的机会成本?

读研成本=(研究生学费+年人均消费+本科生年工资)×3=(10000+7200+12000)×3=约90000元 公式2: 收益回报期>读研成本/(研究生工资-本科生工资)+3年 >90000/1500=8年 读研的机会成本 个人选择正规的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可按两个时间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在个人达到劳动力年龄之前,也就是说个人这时期内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小或是为零。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劳动年龄之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劳动法,个人不得进行或不适进行获得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第二,九年义务教育使得个人在这时期在校学习直接成本也很低。然而,学习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在校学习可以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诸如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是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的基础,将来获得较好工资报酬的必要条件。因此,个人在这时期学习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支付,选择在校学习是理性的,这时期也是个人在校学习的最佳时期。 第二阶段,个人达到劳动年龄,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劳动力的付出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经济收益也越大并呈递增的趋势。这时期个人选择继续学习如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机会成本很大,也就是说选择学习将要放弃经济收益,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成本。这时期个人学习成本将包括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个人在考虑收益时更重要是要考虑将来的收益变化情况和在今后能在几年内补偿学习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将不应放弃工作而选择继续学习,反之将选择继续学习。例如,如某人每个工资为3000元,继续学习二年,直接学习成本为30000元,即这个人的学习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30000+3000*24=102000元,如果学习后工资不高于每月3000元或仅高于一点点如3200元,那么理性的个人将不选择放弃工作,因为学习成本高,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方可补偿成本的支付,成本大于收益. 对我而言,我的机会成本为33000+3000*36=141000,141000/36=3900,也就是说,我们(最后一届三年制研究生),毕业后三年内,平均月薪至少要达到3900才能算是持平,否则就是失败的投资。呵呵,上帝保佑我吧! 读研收益率的另一种解读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学生》,其中一篇题为“读研收益率高达1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位同学合作唤瞎如完成的论文《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广受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假如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收益率达到34.9%,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 尽管我早已听说了无数个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是,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究生和不读研究生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区别?论文中这么精确的数字究竟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汹涌,大学生盲目考研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5位同学完成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并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基于杂志上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两点质疑:第一,这个“实证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实证?第二,这157万是否确信为读研的收益? 这5位同学在北京地区的九所高校分发了900份问卷,最后收回了707份有效问卷。就算问卷的设计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不去考虑707份有效问卷在数量上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程度,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高校里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上的情况?在北京地区做的调查能否反映全国的情况? 我们谈论读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读完研究生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益。所以,要调查读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经验。所以,因为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局限,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与现实发生偏差,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也就缺乏了可神歼信度和说服力。 我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选择了读研究和启生,因为他认为研究生毕业肯定能够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时候,所有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给他的最高月薪也不过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期间让他填写调查问卷,恐怕调查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热血青年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北京虽然集中了全中国最强势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人才市场代表着全国的人才市场,北京的用人单位代表着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是比较看重学历的。无论是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跟本科生比较起来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荡然无存。所以,拿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难免有点儿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来谈谈“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假如读了研究生以后到东部地区工作,就能够得到157万的收益。就算这个命题确实成立,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157万与其说是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还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来做个比较吧。在西安,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月薪不过3000元,而这个人就算不读研究生,到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虑到年终奖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计算,累计恰好高出157万元。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说:这个人如果不读研究生,他就不可能从一个西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别而产生的收入差别也就没有机会出现。事实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认为读研是去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部到东部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绝对不是必经之路,也绝对不是最好的一条道路。我陆续见过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直接来深圳发展,而他们并没有去读研。我本人就是一个明证。相反,我一些当年在长沙工作时的同事读了研究生以后想来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反感他们的硕士学位,但对于他们工作经验的匮乏却不可能不在乎。 再说了,就算这157万确实是通过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之上,那也就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在西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万元,首付两成,20年按揭,本息共计60万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万,本息共需185万元,比西安多出了125万元。如果考虑到*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远远不止157万了。 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论大学生是否必要读研究生的问题,其中也对读研的投资收益率进行过一个粗略的计算。我将读研究生的成本分为三个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间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书籍资料、听辅导班等方面的费用,大约5200元。读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书籍费等方面,三年下来共计36600元。所谓读研的间接损失,指的是读研究生期间应得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本科毕业以后没有读研究生而直接参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则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两项费用,共计135400元。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能够比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并且此后一直保持这种差距,那么,这个硕士需要用11年才能挣回他读研的成本。 关于读研究生的产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刻舟求剑的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目前本科毕业的时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过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就胜券在握了。这种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货币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发行的货币越少,单位货币就越值钱,而发行得越多,单位货币就越不值钱,即所谓“通货膨胀”。如果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当于市场货币需求,那么,中国这些年明显已经通货膨胀了,而且还在继续膨胀下去。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6.9%。每个人都只相当于面值恒定的纸币而已,伴随着通货不断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力”必然不断下降。研究生扩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贬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后的硕士学位恐怕和现在的学士学位不会有多少区别。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和几年前的本科学历比较起来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 2002年我们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上介于1500元~2500元之间,部分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后,我很多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而他们的就业情况似乎并不比三年前本科毕业的时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学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过1500元的工作。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的高一些,但相比他们两三年以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涨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尝试着去找工作,经过几次面试以后得到了广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后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能够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几经周折以后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欢迎,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也更受欢迎,但是,这种比较都是将应届毕业生作为对象的。如果你读研,三年以后将成为一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读研,到那个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绝对比毫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这在市场营销、公关等非技术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华中科大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的介绍,他们学院3年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去深圳华为公司时月薪为5000余元,而三年后,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去华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错了。而此时,三年前跟他们同时本科毕业却直接进入了华为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上已经过万了。 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一份薪酬报告,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约1150元。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确实只能让工资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刚来深圳的时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后,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后,月薪4000元应该是毫无问题的,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求进取。而在深圳这种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成长为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主。 而读三年研究生以后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出这么多呢?近几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以合理调节人才市场薪资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专1400元,中专11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当于一年时间只带来工资200元的涨幅。 总体上学历和收入确实成正比,但学历常常和资历(工作经验)综合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一个求职者能够从用人单位获得的收入(earning)为E,求职者的教育背景(education)为E1,工作经验(experience)为E2,则:E= E1+E2。同样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让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让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投资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此文发表于《大学生》杂志2006年5月上期)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学生》,其中一篇题为“读研收益率高达1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位同学合作完成的论文《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广受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假如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收益率达到34.9%,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 尽管我早已听说了无数个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是,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究生和不读研究生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区别?论文中这么精确的数字究竟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汹涌,大学生盲目考研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5位同学完成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并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基于杂志上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两点质疑:第一,这个“实证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实证?第二,这157万是否确信为读研的收益? 这5位同学在北京地区的九所高校分发了900份问卷,最后收回了707份有效问卷。就算问卷的设计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不去考虑707份有效问卷在数量上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程度,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高校里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上的情况?在北京地区做的调查能否反映全国的情况? 我们谈论读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读完研究生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益。所以,要调查读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经验。所以,因为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局限,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与现实发生偏差,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也就缺乏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因为他认为研究生毕业肯定能够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时候,所有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给他的最高月薪也不过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期间让他填写调查问卷,恐怕调查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热血青年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北京虽然集中了全中国最强势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人才市场代表着全国的人才市场,北京的用人单位代表着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是比较看重学历的。无论是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跟本科生比较起来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荡然无存。所以,拿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难免有点儿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来谈谈“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假如读了研究生以后到东部地区工作,就能够得到157万的收益。就算这个命题确实成立,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157万与其说是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还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来做个比较吧。在西安,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月薪不过3000元,而这个人就算不读研究生,到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虑到年终奖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计算,累计恰好高出 157万元。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说:这个人如果不读研究生,他就不可能从一个西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别而产生的收入差别也就没有机会出现。事实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认为读研是去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部到东部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绝对不是必经之路,也绝对不是最好的一条道路。我陆续见过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直接来深圳发展,而他们并没有去读研。我本人就是一个明证。相反,我一些当年在长沙工作时的同事读了研究生以后想来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反感他们的硕士学位,但对于他们工作经验的匮乏却不可能不在乎。 再说了,就算这157万确实是通过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之上,那也就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在西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万元,首付两成,20年按揭,本息共计60万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万,本息共需185万元,比西安多出了125万元。如果考虑到*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远远不止157万了。 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论大学生是否必要读研究生的问题,其中也对读研的投资收益率进行过一个粗略的计算。我将读研究生的成本分为三个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间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书籍资料、听辅导班等方面的费用,大约5200元。读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书籍费等方面,三年下来共计36600元。所谓读研的间接损失,指的是读研究生期间应得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本科毕业以后没有读研究生而直接参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则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两项费用,共计135400元。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能够比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并且此后一直保持这种差距,那么,这个硕士需要用 11年才能挣回他读研的成本。 关于读研究生的产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刻舟求剑的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目前本科毕业的时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过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就胜券在握了。这种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货币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发行的货币越少,单位货币就越值钱,而发行得越多,单位货币就越不值钱,即所谓“通货膨胀”。如果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当于市场货币需求,那么,中国这些年明显已经通货膨胀了,而且还在继续膨胀下去。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6.9%。每个人都只相当于面值恒定的纸币而已,伴随着通货不断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力”必然不断下降。研究生扩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贬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后的硕士学位恐怕和现在的学士学位不会有多少区别。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和几年前的本科学历比较起来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 2002年我们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上介于1500元~2500元之间,部分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后,我很多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而他们的就业情况似乎并不比三年前本科毕业的时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学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过1500元的工作。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的高一些,但相比他们两三年以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涨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尝试着去找工作,经过几次面试以后得到了广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后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能够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几经周折以后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欢迎,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也更受欢迎,但是,这种比较都是将应届毕业生作为对象的。如果你读研,三年以后将成为一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读研,到那个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绝对比毫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这在市场营销、公关等非技术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华中科大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的介绍,他们学院3年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去深圳华为公司时月薪为5000余元,而三年后,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去华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错了。而此时,三年前跟他们同时本科毕业却直接进入了华为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上已经过万了。 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一份薪酬报告,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约1150元。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确实只能让工资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刚来深圳的时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后,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后,月薪 4000元应该是毫无问题的,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求进取。而在深圳这种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成长为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主。 而读三年研究生以后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出这么多呢?近几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以合理调节人才市场薪资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专1400元,中专11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当于一年时间只带来工资200元的涨幅。 总体上学历和收入确实成正比,但学历常常和资历(工作经验)综合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一个求职者能够从用人单位获得的收入(earning)为E,求职者的教育背景(education)为E1,工作经验(experience)为E2,则:E= E1+E2。同样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让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让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投资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

以上就是关于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的全部内容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学历无忧。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
wap地址: https://m.xueli.cn/newsdetail/229358.html

与“阳光酒店管理考研专业学校 男生学什么专业最好?”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