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考试动态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学历无忧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一: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陈阿江 陈阿江,男,出生于1963年,1997年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 中文名:陈阿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应用社会学专业 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代表作品:《次生焦虑》、《“癌症村”调查》 性别:男 个人简介 陈阿江,男,1963年生,江苏吴江人。1997年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4年在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工作;2004年至今在社会学系工作。2005-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应用人类学研究所做访问研究,2008年8月-11月在日本爱知大学讲学。 社会任职 现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移民研究、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 科研成果 目前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基于太湖、巢湖流域若干村庄的经验研究”等课题多项。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农业部、水利部、中国科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研究课题20余项。 主讲课程 讲授“中国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方法(Ⅱ)”、“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环境社会学”和“项目社会学”等课程。 主要出版物 1.《环境社会学是什么——中外学者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主编)。 2.《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作者)。 3.《“癌症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 4.《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稻作方式的演变及其环境后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第一作者) 6.《健康风险视域中的健康风险》,《学海》,2017(1)。 7.《旅游村餐厨垃圾的就近处置与利用》,《鄱阳湖学刊》,20016(5)。(第一作者) 8.《复合共生农业的探索及其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6(2)。 9.《返库移民的“黑户”岁月——以陆山水库伊北村返迁移民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第一作者) 10.《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社会学评论》,2016(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10)】 11.《未能随迁的乡土关系——锦镇搬迁对商贸活动影响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第一作者) 12.《农村环境治理:要卫生也要生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26。 13.《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14.《环境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人大复印全文转载《社会学》2016(3);《新华文摘(网络版)》2016(4)】 15.《“撤乡变村”后的环境问题及其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3)。 16.《以村为研究单位的癌症病因探究》,《学海》2015(4)。 17.《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5)。 18.《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9.《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 20.《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 21.《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 22.《“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 23.《“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4.《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 25.《被“*”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 26.《“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 27.《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8.《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 29.《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 30.《“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 31.《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 32..“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 33.《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 34.《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35.《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 36.《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 37.《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38.《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39.《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40.《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 41.《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 42.《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43.《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 44.《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45.ASocialIntegrationStudyofInvoluntaryMigration,ChineseSociology&Anthropology,Vol.38,No.3/Spring2006; 46.《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 47.《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48.《非自_的移住者を自_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__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_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_)/陈,阿江:马场,节子(_):(中国21)(18)2004(3); 49.《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 50.《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 51.《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 52.《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 53.《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 54.《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55.《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 56.《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 57.《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 58.《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59.《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60.《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 61.《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 6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主要研究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基于太湖、巢湖流域若干村庄的经验研究”(2012-); 2.国家社科基金“‘人—水’和谐机制研究——基于太湖、淮河流域的农村实地调查”(2007-2011) 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评估”(2015) 4.河南省移民办“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信阳市部分)”(2014) 5.河南省移民办“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洛阳市部分)”(2013) 6.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白鹤滩水电站社会影响与社会稳定研究”(2013-2015) 7.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研究”(2012) 8.中国科协“城镇化过程中的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与组织方式研究”(2010-); 9.水利部移民开发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少数民族移民安置研究”(2009-); 10.江苏省社科基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学分析”(2004-2007); 11.内蒙古交通厅“世行贷款内蒙古贸易与交通项目少数民族发展监测评估”(2005-2009); 12.陕西省交通厅“世行贷款陕西东南公路项目社会评价研究”(2005); 13.TheWorldBank/EuropeUnion“SocialAsses*entfortheChangjiang/PealRiverWatershedRehabilitationproject”(长江/珠江水土保持项目社会评价)(2004); 14.山东临邑发展计划局“亚行贷款山东临邑垃圾项目社会评价及移民安置”(2004); 15.山东临邑发展计划局“亚行贷款山东德州昌源纸业污水治理项目社会评价研究”(2004); 16.内蒙古交通厅“世行贷款内蒙古公路项目社会评价”(2001)。 主要获奖成果 1.《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一个牧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获2014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9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王婧,指导老师陈阿江)。 3.《高效生态农业的起源、发展及社会效益——湖北省潜江市“虾稻”综合种养技术调查》,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2016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徐天宏,指导教师陈阿江)。 4.“社会研究方法”,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10); 5.“田野与书斋并重互动——社会学硕士培养创新模式”,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0); 6.“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陈涛、黄莉、耿言虎等,指导教师:陈阿江); 7.“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奖(2007); 8.“‘土专家’的傻瓜技术及其效益”,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者:陈涛,指导教师:陈阿江); 9.“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10.“苏南发展中的劳动制度变迁”,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西北大学的历史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办学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8]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 前清 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9]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该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综合大学学报之一。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 袁世凯 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9]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9]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 鲁迅 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 爱因斯坦 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 东南大学 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 * 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9]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9]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9] 1949—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9]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该校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生物、地理、历史、考古、原子物理、电子学、计算数学等10个研究所室。这些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为陕西和西北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9]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10]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南京大学为对口支援西北大学。[11] 2016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共同为故宫学院(西安)揭牌。根据协议,故宫学院(西安)成立后,将致力于培养文博专业人才、传播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促进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10] 2017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12]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西北大学的“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3]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北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4] 9月2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日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广岛大学、长崎大学、上智大学等7所大学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价大学、岩手大学、香川大学、樱美林大学、武藏野大学等14所大学也参与到该联盟中。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3] 9月30日,西北大学与西安市第一医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仪式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举行。双方将通过院校联合、医教协同,推动科研、教学、临床齐头并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 2017年11月,西北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wap地址: https://m.xueli.cn/newsdetail/237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