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对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对比 该不该报考强基?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本文目录一览:
985和211最低分数线
清华北大上交复旦人大浙大中科大北师南大南开武大华科天大中大西交等等。清华大学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
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北京大学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对比">对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对比
一、院系专业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
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二、师资力量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20余人,硕士生导师1230余人。学校有院士4人,*院士8人,双聘院士15人,海外院士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
2、苏州大学:截至2019年11月,苏州大学全校教职工522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738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发达国家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
3、武汉理工大学: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07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三、占地面积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近4200亩。
2、苏州大学: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余平方米。
3、武汉理工大学:学校有3个校区,占地近4000亩。
四、科研成果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至2019年,学校牵头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 截至2019年10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申请人专利申请数量3048件,世界排名第8。
2、苏州大学: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有312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数位列全国第18位,省内高校第2位,资助直接费用16431万元,资助经费位列地方高校第1位,创同期资助经费新高,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位列全国前20位。
3、武汉理工大学:截至2018年4月,“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525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83.47亿元(其中2017年度7.674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94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24项;SCI/SCIE收录论文7190篇,EI收录论文8149篇。
2021年该不该报考强基?
强基计划是2020年出台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培养改革,意在招收能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有创新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结合官方政策和实际招生情况,从专业范围、入围门槛、录取规则、招生人数等几个方面,对2021年强基计划进行预测,供参考。
预测一:招生专业范围将扩大
今年的强基计划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基础学科专业相对“冷门”,而且本科期间不允许转专业。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地看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就会发现,强基计划包含的专业远不止这些:
在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即上文标红部分。这两部分的描述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
一、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要关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工科发展等需求;
二、明确发展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专业。
强基计划的政策导向是清晰明确的,所以随着强基计划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在招生专业方面,会有更多高校把新工科、智能科技等战略需求导向的专业列入强基计划。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年强基偏向保守风格
首先,今年招生专业范围仅限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少数基础学科,主要是由于强基计划在今年首次招生,所以高校在制定落地执行方案时,实际上是偏向“保守”风格。但在政策层面来讲,教育部并没有把“强基”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画上等号,强基的框架实际上是包含新工科、人工智能科技等国家重点领域涉及专业的。
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的方案是个很好的例子:清华大学五大书院专门为强基计划设计建立,采取大类招生,如果我们展开来看,每个书院都包含很多清华大学优势学科。
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难以体现所有高校优势
其次,由于各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少数基础学科专业,并不能很完整的体现高校的优势学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扩大招生专业范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预测二:报名、入围、录取门槛将分层
虽然强基计划明确了选拔培养目标为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今年各校强基招生简章中,大部分院校要求银牌和金牌可获破格入围。不过这种门槛,在之后大概率会进行调整和降低。
银牌以上破格不适用所有高校
首先从今年实际情况来看,除清北复交外,有银牌以上奖项的考生报考其它高校的情况很少。
以2019年为例,五项学科竞赛共产生465块金牌、598块银牌、523块铜牌,金牌和银牌共1063人,除去国集保送的260人后,有803个名额可获强基破格入围资格,而其中约有510人以上被清北强基录取。
其它有破格资格且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绝大部分都选择了C9中其它高校。所以“银牌以上”的破格标准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显得过高,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同样是破格入围强基的资格,谁不想报考层次更高的大学呢?
所以说,所有高校使用统一的破格标准并不合适,而且在学科竞赛获得铜牌甚至省一就不具有价值吗?这些学生就不能算是在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吗?答案显然不是。
另外,就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金牌、银牌人数均扩容到120人,这也可以看作是学科竞赛与强基计划联动的设计,只为了让更多真正具有学科潜质的优秀考生,获得更通畅的上升通道。
政策预留放宽标准空间
那么今年所有高校在强基招生简章中,统一将“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奖项”作为破格入围门槛的情况,是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对于破格入围的条件并没有直接给出硬性标准,而只是作出了“针对极少数”“突出才能和表现”“高考成绩不低于一本线”的要求。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部分要求就会发现,制定破格入围和破格录取办法、标准的权利,完全在于高校。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实际上预留了制定“破格标准”的弹性空间,为后续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破格入围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录取规则或将产生区别
和入围门槛分层、分类的逻辑类似,不同的入围规则当然要适配不同的录取规则。
对于凭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85%+15%”的综合成绩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有变化的,不过对于有破格资格的考生来说,显然需要有侧重的进行考察。
根据官方文件描述: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也就意味着,理论上高校可以经过严格的考核后,将破格录取者的高考成绩门槛下放至一本线,这对于顶尖竞赛生来说,是非常大的优惠政策。
预测三:招生人数会进行动态调整
从今年强基招生情况来看,未来各校强基招生人数将大概率进行动态调整,以清北为首的顶尖高校很可能会大幅度提高招生名额。
根据统计,清北今年本科新生总数分别为3500人和2818人,其中强基计划分别录取939人、842人,占比分别为26.8%和29.9%。
结合今年清华停止通过高考招收新闻学、会计学本科生的消息,我们能发现关于强基计划未来的重要信号:
清华大学今年停止从高考统招中招收新闻、会计专业,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全部转入强基计划培养。未来,清华所有文科专业或将全部停止直接由高考统招招生,而全部转由强基计划选拔、培养。
同时,为了将三分之一的招生名额供给强基计划,其它专业招生名额将被不同程度压缩。也就是说,未来强基计划或将成为进入顶尖名校的主要方式。
相信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它高校也会以清华模式为蓝本,通过资源整合和招生模式的改变,在强基计划中投入更多名额。
预测四:全新培养模式将贯穿强基计划
除了全新的招生选拔方案外,强基计划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导师制、小班化、推免、直博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对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避免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也能降低报考压力、提升报考意愿。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学历无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标题:对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对比 该不该报考强基?
wap地址: https://m.xueli.cn/newsdetail/265670.html